
美国和中国GEO的特点比较:
(1)美国的AI就那么几个,比如OpenAI、Gemini、Claude、Grok,技术路线相对统一。而国内的GEO平台较多,在加上包括微信+小程序+本土社交+搜索+AI聊服务这一体,就不能完全套用西方那套,GEO需要“分平台优化”。
(2)再加上“推荐算法”的普及,国内的用户已习惯“投喂式”找搜索,普通人并不会主动去搜索某个产品,这就导致AI搜索很大一部分是来自“被动搜索”。
(3)美国GEO竞争激烈,但规则相对透明、统一,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标准化结构化内容被AI直接引用,这是国内GEO难以做到的。中国的GEO每个平台生态不一样,而是监管政策比较多,所以难度会更高。2023年我国颁布了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这里明确说明:确保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。手机号、微信号、邮箱等都个人信息。这意味着在国内AI对话里留真实联系方式不太可行,风险大。但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就是希望花了钱把自己的微信号、手机号发出去,让别人去加,矛盾点就在这。这也是为什么卢松松说国内的GEO雷声大,雨点小的原因之一。
(4)美国的GEO强调结构化、语义丰富、被权威引用,而国内的GEO强调的是国内权威的、知名的网站引用。为了让 AI 认你、推荐你,必须去大媒体、大网站发布内容。这就导致了,国内的GEO商家喜欢把内容硬塞给大网站、大媒体。最终国内的GEO又变成了发软文。
(1)GEO雷声大,雨点小
GEO确实是一个热词,但一直是概念大于实际落地的赛道。2025年下半年开始,中国已经有很多营销公司、AI代运营公司都在拿GEO当新口号推销了。但很多项目只停留在【PPT】和【培训层面】行业内叫的响的案例寥寥无几。
(2)客户不消费了,星星两两能成交几个客户
这跟国内的经常大环境有很大关系,现在国内的企业普遍降本增效,尤其是在花钱的地方,如广告、公关、SEO这种,又花钱又见效慢,更不舍得花钱了。以前的SEO、SEM能直接带来流量,但现在的GEO说白了连“转化逻辑”都讲不清楚!!!所以,大家都在讨论GEO怎么火了,但真要掏钱的没几个(只有掏钱下单的才算)。
(3) 卖GEO的比买GEO的人还多
没办法,现在的中国市场环境就这样,内卷的很。各种SEO公司摇身一变都打着“GEO优化”“AI流量优化”的旗号卖GEO产品,但问题是大多数客户跟不知道GEO是啥,更不知道它能干嘛。
(4)小企业不买账,能下单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
GEO短期内根本带不来ROI,对中小企业来说:能带来流量和销售才会掏钱买单,而GEO属于长线品牌曝光逻辑,不像“投流”那样当天就能见效。所以你看松松云出的几单GEO产品都是有预算、有品牌战略需求的中大企业下单的,它们可能只是试试水。
(5)国内的GEO更像是SEO时代的万词霸屏AI版
当年的SEO时代,用程序生成成千上万个长尾关键词,出现在搜索结果里。而现在国内所谓的很多GEO服务商,本质上还是:用AI批量生产文章、优化关键词、发到各种大网站上,让AI搜索更容易抓取。换句话说:平台变了,但套路没变。总之卢松松能感觉出:国内的GEO,不是内容革命,是老瓶装新酒。算法换了,思路没变。